全国服务热线:18600000000

机械工业精选(九篇)

日期:2024-01-15 14:09 人气:

  机械工业精选(九篇)**期间,浙江机械工业持续较快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至**年末,全省机械工业拥有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下称规模以上企业)4673个,职工总数82.92万人;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94.5亿元,工业增加值425.9亿元,销售收入1675.3亿元,利税总额177.6亿元,其中利润总额98.8亿元。在全省工业中,机械工业企业数占32%,工业增加值占27%,利税总额占25.9%,利润总额占27.9%。

  **期间,浙江机械工业发展较快,在全国机械工业的地位不断提高。机械工业系统经济总量在30个省市区中的位置: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由**年的第15位、**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利税和利润总额由**年的第7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工业增加值居第4位;出货值居第2位。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竞争力较强的特色优势产品。其中空分设备、工业汽轮机、电除尘器和气力输灰装置、余热锅炉、真空获得与应用设备、平面磨床等产品处于全国同行的排头兵地位,其控制系统均已运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实现了机电一体化;摩托车、船用齿轮箱、工业链条、手动葫芦、电能表、低压电器、中小型轴承、水表、密封件等机械产品,雨刮器、万向节、方向机、制动器、机油冷却器、汽车仪表、起动电机等汽车和摩托车零部件,在经济总量上居全国前茅;发展了车削中心,数控机床、PC控制锻压机床,加工中心等一批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开发了干法脱硫、半喂合收割机等一批具有较大发展前途的新兴产品。

  **年,全省机械工业系统完成出货值70亿元,其总量是十年前的20倍。出货值占系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年的2.4%提高到13.3%。一大批机电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手动葫芦、电动工具、紧固件、柴油机、拖拉机、轴承、汽车配件、电工材料、仪表、低压电器、手工具等产品出口额均超过1000万美元;有61家企业出货值达**万元以上,其中17家企业出货值超亿元。

  区域特色经济是构成浙江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成了以专业市场和专业化生产协作为依托,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发展格局,形成了较大的区域经济规模和较明显的竞争优势。较突出的有台州的摩托车、乐清的低压电器、金华和永康的电动工具、慈溪和绍兴等地的中小型轴承、永嘉的泵阀、温岭的中小型水泵、玉环和瑞安等地的汽车摩托车配件等。

  **时期,是建成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时期,也是机械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关键时期。

  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投资和贸易进一步自由化,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市场进一步溶入国际市场。跨国公司将从向我推销机械产品为主,转变为资本、技术、分销等全方位的市场进入,进一步采取合资控股直至兴办独资企业的方式,达到左右我国机械产品市场的战略目标。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激烈化的影响,我省机械工业需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更多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分享开放型经济的成果。

  产业发展高技术化:世界兴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大大加快,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缩短,科技贡献率明显提高。随着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发电和输配电技术、新型材料技术和新型环保装备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广泛应用,机械产品不断高技术化,高新技术含量成为机械产业竞争取胜的关键。充分吸收和运用世界新技术革命成果,加快我省机械工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势在必行。

  生产要素集约化: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公司大集团集中,规模经济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方面,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使得跨国公司加强了技术垄断和市场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众多的专业零部件厂掌握了先进技术,实现了某个领域的生产专业化和要素集约化。如此形成了大公司大集团与众多专业化中小企业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而浙江机械工业的一大弱点就是专业化程度低、规模不经济,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迫切需要改变小而全、大而全的现状,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和小型巨人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

  市场需求多样化:随着经济、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国际机械工业由少品种、大批量为主的生产模式向多品种、大规模的生产模式转变。由此带来企业产品开发方式、生产组织形式、企业管理体制、技术装备手段、营销形态等全方位的改变。浙江机械工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用户的要求,大力发展为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服务、为提高国民经济装备水平服务、为提高农业现化化水平服务、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的新型、优质机械产品。

  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特别是高技术、新领域的需求不断扩大。**期间,国家继续实施增加投资、扩大需求、促进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以技术创新为特征、以产业升级为目标的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创造了需求基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农业机械发展拓宽了路子;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为机械工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利用外资发展机械工业,扩大机电产品出口。**时期是我省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现代化建设需要现代化的装备,优化机械工业结构、推进机械工业现代化是我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结构性过剩成为制约机械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机械工业结构性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一般性产品需求下降,生产能力普遍闲置;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的供给严重不足。结构性过剩使得企业发展空间趋紧,低价竞销的无序竞争局面严重,平均利润率大幅下降,企业亏损增加。我省以量扩张为主、以价格竞争为主的机械工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迫切需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产业升级。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扩大改革开放为动力,加快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企业产品创新,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培育机械主导产业,建设机械工业强省。

  1、总体目标。把机械工业培育成为浙江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基本实现机械生产大省向机械工业强省转变。

  2、总量目标。到**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200亿元;工业增加值560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27%以上。

  3、规模目标。形成一批大企业集团,其中销售收入超50亿元、利税超5亿元2个,销售收入超25亿元、利税超2.5亿元的10个;形成一批小型巨人企业,其中销售收入超10亿元、利税超1亿元的15个。

  4、效益目标。到**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230亿元,占全省工业的25%以上,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的排位保三争二。

  5、技术目标。主要产品和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机械工业增加值的25%,重点企业的主导产品水平和主要工艺装备水平达到或接近当代世界水平。

  6、质量目标。主导产品的质量明显提高,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到95%,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100%;90%的产品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重点产品的国际标准采标率达60%。

  1、以改革促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机械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基本经验是,以市场为导向,研究市场、培育市场、开拓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较好形成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较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机制和增长方式。进入**,面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企业基础,进一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改革创新的先发优势。把改革与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机械工业整体素质。

  2、技术创新战略。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振兴机械工业的必由之路。浙江机械工业的主要薄弱环节就是,多数企业技术、工艺、设备较为落后,技术创新能力较低,大量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生产能力不足形成尖锐的矛盾。进入**,必须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积极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加快机电一体化进程,实现技术升级。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把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开发一代的产品良性发展机制。

  3、组织结构优化战略。优化组织结构是优化机械工业结构的重点。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状况,以优势企业为主体,加大企业兼并和产业重组的力度,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小型巨人企业为骨干、众多协作配套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组织结构体系。以两头强、中间精为目标,推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实现由橄榄型向哑铃型的转变。按照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工业园区为新基地,促进区域生产力集聚,优化区域特色经济。

  4、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把握加入WTO的新机遇,促进进口替代和扩大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外资引进、技术引进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加快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改造提高机械工业的步伐。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提高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和设备成套率。针对加入WTO对机械工业的影响,推进结构调整,提高装备工业的整体水平,在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中实现产业升级。

  5、特色优势发展战略。从浙江资源禀赋的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品,形成特色优势,是机械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生产能力的过剩、竞争压力的加大、粗放型增长方式的难以为继,这一特色优势有弱化的趋势。**期间,仍要坚定不移地走具有浙江特色的机械工业发展路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产品发展战略,坚持优化区域特色经济,促进机械工业健康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汽车、摩托车及关键零部件,机电一体化机械成套设备;重点发展环境保护设备,主要是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和水污染处理防治设备;促进发展以水稻作业机械、园艺机械设备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的新型机电产品。

  依托国内外大集团,积极发展重型汽车和客车底盘,形成特色和提高适应高速公路能力;汽车改装车,主要是开发新型中高档乘用车及其他专用或特种车辆。支持发展高档豪华大客车。重视并积极引导家庭乘用车辆的发展。

  加快发展依托区域特色经济的关键汽车零部件。按照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原则发展,形成一批小型巨人企业。面向国内外市场和配套维修市场,实行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重点发展为整车配套尤其是为轿车配套、有较好出口前景的产品。

  进一步形成摩托车及配件的生产优势。强化技术支撑,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着力开发低排放发动机及新颖的特色车型;通过协作联合或收购兼并等低成本扩张的形式,扩大规模,降低成本。重点发展摩托车用新型汽油机和塑料覆盖件,把浙江建成国内重要的摩托车及配件生产基地。

  重点开发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等环保成套机械设备。积极研制采用微电子技术,提高环保机械的控制水平。

  努力提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大型火电站除尘设备的成套能力和控制水平;以300MW、600MW机组配套为主,开发正压、浓相等气力输灰设备系列产品;在单机成套的基础上,尽快形成除尘、脱硫和输灰一条龙的大成套能力,积极拓展气力输灰技术的应用领域。加快发展为冶金、建材等行业配套的袋式除尘器,开发燃煤电站用的大型袋式除尘器,提高清灰脉冲阀的可靠性。开发推广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及使用天然气和液化气的转换装置和储气充气设备。

  重点开发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大型工业废水处理成套设备。争取尽快建立城市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应用示范点。不断提高各种水过滤设备的水平和成套装置的控制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

  研制以高浓度有机废水、重金属废水、含油废水为处理对象的处理设备;研究厌氧生物处理模块化技术,开发新型工业、城市污水和废水回用处理设备;开发污泥浓缩脱水和污水厂沼气净化成套设备;开发优质饮用水净化成套设备、受污染水源净化成套设备等关键成套设备。

  重点研制生物质低热值等燃烧设备,开发城市用生活垃圾焚烧成套设备,进而发展城市垃圾处理成套技术与设备、垃圾综合利用配套技术与设备、垃圾前处理系统成套设备、及其它废油、废溶剂、废塑料等特殊废弃物和医疗废弃物等处理设备、综合利用成套设备。

  重点开发节能型空分设备、第六代新型大型空分设备;开发生产4万m3/h等级以上的大型空分成套设备,乙烯冷箱等利用深冷技术发展低温液体设备,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成套空分设备的控制系统,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大型空分设备;实现小型空分设备的更新换代,开发小型液氧液氮设备和快装式空分设备;扩大深冷技术在石化、医药、食品等领域的应用。

  以10KV和35KV等级的输变电设备为重点,围绕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改造,积极发展110KV以下包括开关、变压器和线缆在内的成套设备,提高档次,配套成龙。积极开发110KV和220KV电压等级的输变电成套设备。

  一是在完善220KVSF6封闭式组合电器(GIS)和110KVSF6瓷柱式断路器的基础上,开发110KVSF6封闭式组合电器(GIS)、110KVSF6充气式开关柜、110KV预装式变电站等高压开关成套设备,推进220KV、500KV电压等级的高压开关成套设备开发。

  二是努力提高10KV和35KV电压等级城网和农网改造用的开关设备的技术水平,瞄准国际先进水准,增加品种,完善系列。重点发展大容量、低过电压、小型化的户内型和户外型真空断路器;线的负荷开关;全工况、全绝缘、充气式的开关设备;机电一体化的移动变压站及箱式变电站;柱上重合器和分段器;开发具有通讯功能的无人值班的变电站。

  三是提高变压器的可靠性和短路能力,降低损耗;发展城市电网与农村电网改造用高阻抗、低噪声变压器,单相变压器,农用变压器,干式变压器;加快开发非晶合金变压器;支持引进MORA(德国)技术,开发安全环保型敞开式干式变压器;积极研制220KV等级及以上的电力变压器。

  四是发展220KV及以下的各种铝合金导线KV的防腐型裸导线和大跨距导线,幅照交联电力电缆。

  五是开发新一代输变电成套设备。主要是气体绝缘变压器和开关设备,智能化的断路器和开关柜,自能灭弧断路器,柱上式和地上式全自保配电装置,干式并联电容器,高压超高压的有机复合绝缘子和避雷器等产品。

  轴承、工业链条、农用水泵、低压电器、电能表、水表、电动工具、微型电机等主要机械基础件,发展重点是完善系列、扩大品种、提高档次、增加可靠性,同时扩大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积极采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低压电器、电能表、水表、自动化仪表等产品,发展组合化、智能化、通讯化的新产品。

  液压件、密封件、阀门、标准紧固件、自动化仪表、粉末冶金、蓄电池等机械基础件产品,在继续保持特色的基础上,提高可靠性,扩大市场占有率。

  1、轴承的发展重点是提高精度、可靠性和使用期,提高生产集中度;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高新技术轴承,开发精密轴承、汽车和机床等专用特种轴承。

  3、液压、气动件发展重点是高压、节能、机电一体化、集成化、小型高性能、高可靠的产品。主要是为工程机械等配套的通轴高压柱塞泵、中高压齿轮泵、节能型多路阀,机床工业用的高压油低控制功率比例阀和电液控制多路阀,为大型主机和重大装备配套的高压液压元件和关键辅件、液压电磁电控元件。在不断提高元件水平的基础上,开发液压系统总成。

  4、密封件重点是提高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发展耐高压、高速、高温、低温的新产品,满足主机配套的需要。橡胶密封件重点是积极采用改性橡胶、工程塑料和热塑型弹性体材料,开发组合、复合密封和回流油封、流体动力油封等产品,开发大轴耐腐蚀、耐磨损、高参数的机械密封件;发展高性能密封件产品,扩大橡塑材料的应用领域,开发非接触式可控膜密封技术和新的柔性石墨密封材料的产品;陶瓷等非金属和机械密封件增加品种,扩大规模。

  5、阀门重点是发展高温高压、特种衬料、耐腐蚀阀门和低温阀、节能疏水阀等特种阀门;发展为大型火电机组配套的高温高压调节阀、排污阀和化肥、铝化工、合成氨等化工专用的各种各衬里阀门。

  6、电能表在保持电磁式电能表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电子式电能表、自动抄表器及系统、分散型电能计量控制系等智能型仪表,开发计算机控制的电能表校验设备。

  7、自动化仪表主要是提高自动化主控系统水平,发展DCS和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提高工程配套能力;水表在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大口径干式水表、饮用水专用水表和自动显示抄表系统;液位仪表不断扩大品种,提高水平,发展液位控制成套系统;电磁阀等执行类的自动化仪表主要是开发智能控制型的执行机构;在线微机分析系统扩大服务领域;提高关键仪表材料、元器件的技术档次和质量水平。

  8、光学镜片、镜头、显微镜和望远镜等光学仪器产品着力提高质量档次,扩大出口。从光学和机械技术结合的传统光学产品,逐步向以光学机械电子技术结合的现代光学产品发展。

  9、低压电器进一步完善产品系列和实现产品更新换代,积极开发智能化电器和模块化、组合式具有通讯功能的电器元件;开发智能化低压配电装置及元件,包括带人工界面控制的智能马达控制装置、智能型电机保护器、配永磁机构户外高压真空断路器、大容量无飞弧框架断路器、高分断短飞弧塑壳断路器和模块化开关。

  10、机床等基础机械重点是提高数控化水平。发展各种专用机床和出口机床及研究开发加工中心,主要是高、大、精、专磨床、数控车床、车削中心、数控与数显机械压力机、油压机、锻打机床、大型锻压设备和高速冲床等。加快开发柔性制造加工设备,包括轴类盘类零件车削FMC、箱类零件加工多工位镗铣类FMC、板材加工FMC。

  11、积极发展密封型蓄电池。采用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蓄电池的能量密度、充放电寿命、使用安全和快速充电性能。

  农业机械发展重点是以水稻作业机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和为设施农业、高效农业服务的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结合我省农艺特点,以满足适度规模经营要求、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为目标,加快开发各生产环节需要的、成系列的农业机械。积极发展园艺设施及设备,发展大棚种植和规模化养殖为代表的设施农业机械。开发节水、节能灌溉设备,新型化肥及农药施放机械。主要是喷灌、滴灌和渗灌设备;节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提高灌溉设备的可靠性。

  研制开发各种家用和保健用、教学用机电设备;发展家用的食品加工设备,新型厨房设备,家用垃圾处理设备等;开发家庭用的装修设备,家庭维修机具等;发展家用变频空调控制器、家用电器专用的电动机和控制器等;开发高层建筑用的高速电梯和居民住宅电梯、高性能的直线电梯、无齿轮电梯和无机房电梯;开发为机场、车站、地铁、码头和大型过街天桥使用的低斜度及中高度自动扶梯,为城市公共设施配套的全天候自动扶梯。

  坚持振兴装备制造工业的战略方针,深入实施省政府《关于培育浙江省机械主导产业的方案》,促进机械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上新台阶。

  认真贯彻《浙江省机械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指导意见》。各市、县要结合当地实际,研究确定**机械工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对机械工业重点支持发展的5大类22种产品,优先安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优先给予财政贴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压缩过剩落后生产能力。对列入机械工业制止重复建设目录的36类产品,原则上不准立项新建;对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必须坚决淘汰。

  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结合机构改革,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加快实现从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进一步为机械工业发展做好规划、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加强产业法规规范、产业发展指导和产业信息引导工作。认真实施技术装备政策,积极推广国际先进技术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加强生产许可证管理和特殊产品的许可证管理。探索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支持体系,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业信息、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管理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

  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进一步发挥机制创新的优势。以改革为动力,以特色优势产品为龙头,以排头兵企业为支撑,以产权为纽带,以资本经营为重要方式,推动企业改组和产业重组。

  重点支持发展机械工业五个一批企业。一方面,着力培育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主营业务和主导产品突出、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大企业集团。充分运用企业购并、参股联合等多种资本经营方式,推进企业改组和产业重组。另一方面,着力培育一大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小型巨人企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形成配套合作和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要求,优化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区域性的企业集团,组合中小企业群。

  深化企业改革,促使企业真正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增强机械工业发展的内在活力。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科技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强、制造手段精的两头强、中间精的哑铃型组织结构。

  引导企业着眼于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研究新需求,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领域,抢占新市场,促进机械工业升级。

  以企业为主体,增强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大企业、大集团的技术中心建设,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中小企业实行产学研联合,形成长期有效的技术支撑。积极采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着力开发以光机电一体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强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实现二次创新。将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产品嵌入传统产品,促使传统产品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加速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充分发挥CAD推广中心的作用,积极抓好CAD和CIMS示范推广工作。抓住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推进技术改造。大力提高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各项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的优惠政策。

  以质量管理为重点,强化企业管理。深入实施质量振兴纲要,坚持一切满足用户需求的质量管理基本要求,进一步贯彻IS9000-GB/T19000系列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提高。进一步重视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工作,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素质。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努力降低制造成本和管理成本,向管理要效益。

  自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制造业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对自身的技术不足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使制造技术、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体系,成为世界瞩目的制造大国。中国机械工业行业众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将机械工业划分为工程机械行业、机床工具行业、汽车行业、石化通用机械行业、仪器仪表行业等十三个行业。其中最大的行业是汽车行业,其次是电工电器行业,这两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到行业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到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728万辆,居世界第三位;金属切削机床按销售额计仅次于日本、德国,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机械制造大国。

  伴随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中国已经逐步成为世界机械工业的制造中心,中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国内一些龙头机械企业借助最近几年行业的高速增长,在国内市场迅速扩张,同时也开始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如机床、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和发电设备企业,积极扩大出口,取得了良好的出口业绩。在未来,机械行业的发展将面临的几个机遇:一是我国目前日益加快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为机械工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领域和服务空间;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有庞大的内需市场支撑,对装备需求的总量,仍将维持相当长的旺盛期,这必然会带动机械工业的发展;三是尽管国际上对我出口限制日益增多,但我国机械工业的比较优势正逐步显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将进一步为行业发展提供巨大动力;四是党和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效应日益显现,必将不断引导和带动机械工业加快发展步伐。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工业的逐步发展以及在整个产业中比重的不断增加,产品中有大部分销售给其他生产者而非最终使用者,此过程强化了制造业各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使那些因技术进步生产率较快提升的产业部门不但自身获得了快速增长,而且通过这种强化的产业关联带动了其他部门的快速增长和整个制造业的扩张,进而促进了一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机械工业是制造业中的重要产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变。机械工业不仅是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装备,在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随着国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政策逐步推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得到重点支持。今后一般性传统产品的需求会保持一定增长,这个领域产品技术水平不高,高技术产品短缺、低水平的产品重复过剩,这一局面将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大量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正确转型将逐步被淘汰;而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术装备需求将快速增长,这对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和研发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来说相对有利,将通过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装备的配套研发,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并因此而培育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机械工业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的基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就业也有同样深刻的影响。首先,机械工业的经济总量大,发展迅速,中国机械工业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从业人员的素质。通过吸收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中国机械工业的科技实力正不断增强。机械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就业来说,至少存在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技术的替代效应,机械工业从业人员将相对减少,我国已经出现大范围采用机器设备替代劳动力投入的现象;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使得机械工业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机械工业就业的门槛。此外,机械工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高,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是带动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它的发展对各个产业都起着推动的作用。随着它对其他部门产品消耗的进一步增大,需求的增加,必将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进而提升这些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在全球机械工业中我国机械工业的竞争力不强。我国机械产品的出口,尽管以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是两位数以上,在2000年出口率增长不到百分之十八。但是,中国机械产品出口额也仅占世界机械产品总贸易量不到百分之二,而且产品技术含量低,多数为低档品。2004年中国机械工业仅占全球机械装备工业增加值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拥有四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但没有一家能成为世界顶尖机械制造企业。在全球机械工业产业链上,我国机械工业主要处于中低端。此外,机械工业企业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制约了机械工业的发展。我国机械产品的营业网点和售后服务不健全,销售渠道不畅通,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造成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差,决策缓慢,适应不了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

  1.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落后。我国机械工业产品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技术密集的产品与用户要求差距较大。从国内市场来看,虽然许多产品中国的产量已经非常大,但是其中高附加值的产品却需要大量进口,在大型成套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精密机械、精密仪器设备等方面表现非常显著。提高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而中国机械工业各个行业共性的问题是关键部件技术薄弱、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薄弱。如何实现技术创新,通过自主创新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发展中国机械工业的另外一个挑战。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当落后,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工业新产品寿命周期一般为三到五年,而我国新产品寿命周期为十年,新产品的贡献率仅为百分之六,只及工业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并且,我国机械产品无世界名牌,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虽然近几年我国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差距还很大,没有实现质的转变。许多与重大技术装备有关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仍依靠进口,高档数控机床也大量依赖进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日益扩大,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知识产权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产品的品牌、关键技术和销售渠道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对我国进一步使用和引进国外技术造成困难。

  2.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首先,企业需要高层次的、紧缺的、关键岗位的人才十分短缺,出现了万金难求高级技术人才的现象。其次,高级技工、技师短缺。武汉、上海、太原等产业工人居多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师缺乏的现象,成为影响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技术工人的短缺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对我国机械工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机械工业的创新研究能力,快速提高机械工业高技术、新技术含量,提高机械工业的市场竞争力。要振兴机械工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作为行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中心任务。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使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从一般的产品研发和工艺技术的改进,过渡到发展自主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技术储备,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引导企业大力引进科技成果,实现科研与生产、技术与市场的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其尽快形成生产力,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建立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合理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工业资源,减少和制止行业重复建设,优化产业结构,统筹规划和发展全社会的机械制造力量。尤其是对一些制约我国机械工业技术进步、国外不可能提供给我们的技术,要加大自我培育力度,加速发展自主技术;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加快与国际的融合与接轨,把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积极利用合资经营、合作生产的技术溢出效应,加快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速培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保证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大力培养技术熟练的技术人员,加强岗位培训,为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产业配套群的发展,形成新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提高产业区域竞争力。

  2016年是我国机械工业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一年。自今年初以来,全行业产销量的增长速度在2015年全年明显回落的基础上持续下滑,并且下滑幅度以及持续的时间都大大超出了年初国家的原有预计。2016年上半年,我国国内机械工业累计总产值达到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17%。虽然全行业目前已经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趋势,但同2015年的前两个季度相比,全国工业增幅下滑7.2%,比去年同期低1.5%。纵观整个行业,2016年上半年效益增幅非常乏力,今年1月至5月从事机械工业的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收入增长9.85%,与去年同期相比足足低0.5%。此外,2016年前两个季度因从事机械工业而亏损的企业同比增加2863家,亏损面竟占到了全行业的16.38%。纵观近36个月工业增加值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更加不乐观。如图1所示,从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工业增加值增长总体上呈现下滑趋势,甚至在今年2月一度跌至5.4%。虽然在这36个月期间也偶有小幅度增长,但终究无法扭转行业整体的颓势。

  目前机械工业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导致恶性竞争加剧;同时由于经营成本上涨使得企业生存环境趋于恶劣,老牌大型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的矛盾愈演愈烈。而因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导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虽然厂房、设备等硬件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目前行业竞争最看重的软实力却提升缓慢,如研发创新、服务增值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下行压力较大,宏观环境中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两大问题对本来就困难重重的机械工业无疑更是雪上加霜。2016年年初以来,机械行业市场普遍出现了需求量降低、订单减少之类的问题,随之而来的便是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企业效益大幅下滑。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目前全行业大中型企业订货量持续走低,2015年前三季度机械工业重点联系企业订货量同比下降7.51%,不难看出市场需求低迷的态势在短期内恐怕难以得到明显改善。在整体投资环境如此不振的情况下,机械产品市场的需求回升力非常羸弱,回升的希望仍比较渺茫。综上所述,机械工业在近几年出现的生产持续放缓、效益不乐观、行业分化加剧等问题使得本行业困难重重。

  本世纪以来,自动化技术迅速发展,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就一定程度而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力。自动化是指机械装置依照固有程序、不受人工干预地进行生产作业的过程。而机械自动化主要是指将自动化技术运用到机械工业的生产操作中,优化生产过程,加速原材料与成品间的转换,从而极大地解放生产力,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经济以及网络发展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继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地区提出制造全球化这一智能系统计划后,机械工业自动化这一理念逐渐被各国接受并受到重视。随着国际化市场以及产品销售网络渠道的发展,国际间的技术引进与互补的良好的发展现状也来越引人关注,并推动着机械工业自动化向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而企业若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就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合理的手段对自己的生产技术以及产品进行改革,因此其生产必须快速对市场竞争作出响应,以期缩短生产周期,抢占市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这也深深地影响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远程控制及监测技术的发展,也让计算机控制自动化成为了现实。利用远程控制及检测技术既可以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产品设计的漏洞进行修复,又可以实现合作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分享。

  机械工业的虚拟化主要指虚拟制造。其主要形式是将制造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进行系统模拟仿真。虚拟制造避免了人工筛选图纸、整合实验等不利于资金合理配置的工序,既可检测自动化工艺的可操作性,又能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从而节约成本。

  柔性自动化是一种新的制造方式,从根本上区别于与刚性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是柔性制造系统与自动线的一种结合,一方面提高了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另一方面改善了系统适应内部变化的能力,实用性较强。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机械自动化技术飞速发展,以其先进的生产水平深深地影响着各行各业的生产活动,并有着进一步渗透的趋势。而计算机技术特别是集成系统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虽然我国机械自动化技术初有成效,但与工业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管理方面,工业发达的国家广泛使用计算机管理,自由度较大,能够迅速应对市场变化,而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采用了计算机的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在设计方面,发达国家数据更新快,而我国常存在技术更新延迟现象。在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高精密加工,而我国在激光、电磁、纳米等加工技术上普及率不高。在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的国家广泛使用由计算机集成系统控制的自动化技术,基本实现了柔性自动化、集成化,而我国尚处于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企业可见。

  3.1注重生产实际,发展实用性机械自动化技术。技术发展的意义在于应用,而应用的程度必须结合实际。若要合理有效地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必须从企业发展现状出发。只有适应产品的自动化技术才能真正做到解放生产力,合理分配资源,才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

  3.2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低成本自动化技术。虽然近些年我国经济有了大幅度飞跃,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低成本、见效快的自动化技术是企业迅速抢占市场的一剂良方。

  3.3从国情出发,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是一个由无到有、由实现到完善、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因此,若要全面实现机械自动化,必须从国情出发,找准立足点,逐渐建立健全机械自动化系统及机制,由经验的累积推动自动化技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跨越。

  3.4抓好基础,以不变应万变。若要发展技术,必须抓好基础。在熟练掌握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市场需求推出符合实际的自动化系统。

  总体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竞争力在逐步提升。从国际竞争来看,2015年中国工程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223.4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89.78亿美元,同比下降4.11%;进口额33.67亿美元,同比下降21.4%,贸易顺差为156.11亿美元,比2014年增加1.05亿美元,中国工程机械在境外主要市场上的份额在持续上升。从国内来看,市场占有率也是不断上升。混凝土机械本土品牌市场份额从10%上升至90%,挖掘机市场仍然以外资品牌为主导,但是随着国内厂商实力的增强,自主品牌挖掘机也在逐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虽然取得上述成绩,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行业营业收入持续下滑。从2012年开始,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结束了20年的高增长,销售收入出现下降,2015年市场销量继续收缩,其中挖掘机、装载机和起重机销售分别下降37.7%、51.1%和29.6%,并且单机价格也明显下滑,造成行业营收大幅下降,总体处于亏损状态。

  2.产业核心竞争能力仍然较弱。一是国产主机在质量方面还是逊于外资品牌,比如装载机,国产品牌使用两三年就需要大修,而一些高端品牌可以用七八年,甚至十年。二是核心技术并未完全掌握,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行业大部分利润贡献给了外资高端零部件配套商。三是国内企业研发投入不够。卡特彼勒2012年的研发投入达到25亿美元,而三一集团的研发费用达到50亿元人民币就已经是国内之最。

  3.产业链协同水平低。全球领先的整机企业不仅拥有巨大的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而且在产业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它们与供应商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供应商关系,而是一种生产网络中控制中心与职能者之间的协同关系。与之相反,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产业协同水平低。调查显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在供应链各业务环节的集成运作方面,现场物流环节的集成运作覆盖率仅为38.1%,在物流、加工配送、财务结算等方面的业务协同覆盖率仅在30%左右,对于供应链物流动态运转层面的集成应用还相对缺乏。因此,随着产品全球营销网络的渗透和产品营销模式的创新,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大中型企业亟需加强产供销集成,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水平。

  4.同业之间恶性竞争。部分制造企业采取了降价、延长保修期、低首付的销售政策,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增加了行业整体的经营风险,影响中国挖掘机械行业发展。造成这种恶性竞争的原因,一是产能严重过剩,二是市场机制不规范。

  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升级既要解决当前行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要考虑到全球工程机械产业格局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存在的机遇,主要途径有:

  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攻克核心技术瓶颈。产品技术水平是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中国与它们的平均差距在15年左右,主要表现在产品使用可靠性、整机寿命、外观质量及信息化技术水平。虽然在柴油机等领域中国与国外先进企业开展了合资、合作生产,但关键核心技术和品牌依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中国仍未摆脱“打工式”的加工制造地位。要摆脱这种受制于人的困境,必须加大自主研发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克服技术瓶颈,打造自己的品牌。

  2.开展跨国并购重组,补齐短板。采用并购重组等方式收购在本企业某些短板业务上具有优势的企业,可加速技术转移,并实现规模经济,这也是跨国工程机械企业发展中经常采用的战略。虽然工程机械行业整机及零部件厂商高度垄断,行业排位前三名的企业实力很强难以实现并购,但是还有一些边缘性的企业有较好的技术储备,由于市场开拓不力或经营不善,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处于亏损的边缘,是中国企业收购的理想对象。

  3.拓展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近年来,国内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企业需放眼全球市场。“走出去”战略一方面能够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业务覆盖范围,减少全球需求疲软对行业的冲击,另一方面,国际化战略也能给企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

  4.加强售后市场业务建设,结合互联网金融,形成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业务模式。工程机械产业链除了整机和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还有相当一部分附加价值集中在售后市场业务,包括产品营销、租赁、服务支持、产品再创造等。国内企业想要成为国际领先企业,必须进行业务结构优化。一是调整业务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改变工业企业以往粗放式生产模式,创新企业管理系统,提倡零库存、高效率的生产理念,建立售后服务中心,提供金融投资服务,与经销商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业务模式,建立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综合性企业。二是发展融资租赁业务。成立金融租赁部门或投资子公司,发展融资租赁业务,降低应收账款比率,减少坏账风险。

  1_鼓励开放式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应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解决基础技术薄弱的问题。可以考虑设立科技专项来解决发动机设计、液压件密封、金属热处理等关键问题,提高配套件的质量水平,夯实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产业技术基础。严格保护专利所有权,鼓励自主创新。另外,也要继续鼓励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制造中心,发挥外资研发的技术外溢效应。

  2.营造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一方面,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监管体系。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辅助,制造企业和经销商共同参与,出台自上而下的行业监督管理细则。严格把守行业进入和退出门槛,建立恶性竞争的预警机制,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市场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以国家资本入股方式,支持鼓励合适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跨行业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联盟,避免盲目竞争,增强行业竞争力。

  3.加大金融机构支持装备制造业力度。首先要加大对工程机械产业的信贷支持。工程机械是高成本、有一定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往往对工程机械行业持警惕态度,应该在规范信贷审查、加强风险防控的基础上加大信贷支持额度。其次,加强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开发适合不同工程机械公司的信贷产品。最后,扩宽工程机械公司的融资渠道。鼓励企业通过上市等途径进行直接融资,发行企业债、票据等,发展链式金融、融资租赁,不断创新融资模式。

  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提供技术装备和为人民生活提供耐用消费品的装备产业。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采用机械装备的性能和质量,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经过近50年的发展,机械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中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技术基础的最大产业之一。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3651亿元,占全国工业的21%;利润257亿元,税621亿元,分别占全国工业的15%;出口创汇363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20%。其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工业的平均增长速度。

  近年来,机械工业企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有所增强,1997年科技人员总数达48万人,技术开发经费支出达85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0.62%,有57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部级技术中心,有9%的企业建立了专门技术开发机构,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为国民经济提供成套技术装备和汽车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产品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尽管机械工业的综合技术水平近几年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阶段性的差距。主要问题在于:

  1. 科技进步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仅为34%,先进国家高达70%以上。

  2. 产品设计技术、制造工艺及装备、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管理技术落后,是制约机械产品水平的主要因素。

  3. 机械产品技术水平不高,达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8%,达到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的占27%,其余产品均在80年代以前的水平线上。

  从总体上看,机械工业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较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仍停留在掌握已有技术和提高国产化率上,没有上升到形成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高度。

  以数控机床、电力电子应用及自动化技术、大型农业机械和施工机械、轿车关键技术、环保装备五个方面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为手段,以高新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为突破口,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目标,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到2001年,提供1000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主要产品品种的40%达到90年代初国际水平,5%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0%的重点骨干企业产品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企业标准。

  数控机床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机械,是最典型的多品种、小批量、高技术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世界数控机床年产量超过15万台,品种超过1500种。1997年我国数控机床产量已达9051台(占机床总产值20%以上),但由于国产数控机床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逐年下降,每年仍需大量进口数控机床,进口额度大幅度增加。1996年进口达13924台(价值12.46亿美元)。

  国外数控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在10000小时以上,国内自主开发的数控系统仅3000~5000小时;整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国外达800小时以上,国内最好只有300小时。

  国外数控机床品种已达到1500种,国内只有500多种,且性能水平低,高速、高效、高精度产品几乎没有。

  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虽达百余家,但大多数都未能形成规模生产,企业效益差,创新能力低,制造成本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4) 数控机床行业的专业化零配件及部件的协作生产配套体系不健全,大多数企业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模式。

  近期我国在数控机床的发展方面,要采取跟踪高级型、发展普及型、扩大经济型,以普及型为主的策略,重点发展:

  高速、高效数控车床及加工中心;高效数控锻压成套装备,其中包括,可自动换头冲压机床、复合式柔性冲压中心、四边折弯机等;大型精密模具数控成套装备,其中包括数控仿型铣床及龙门式数控铣床、智能化电加工机床等。

  新一代数控及伺服系统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主轴、电主轴电机系列产品;数控机床机械手、刀库及动力刀架系列产品;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及辅件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高速滚珠丝杆、高速陶瓷轴承、高速防护装置等系列产品。

  (1) 扶植重点企业开发经济适用、量大面广的数控机床并形成批量生产,使这些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明显提高,成为名牌产品;

  (2) 发展数十种高速、高效、专用、成套数控机床系列新品种,以满足汽车、农机、航空、模具等行业的需求;

  (3) 数控机床关键配套产品:数控系统,满足国内数控机床50%的配套需求;高速主轴及电主轴年产达千套;机械手、刀库、动力刀架及数控机床高速配套零部件、辅件系列产品满足国内50%的配套需求。

  电力电子技术是集微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是节能节材的最佳技术之一。目前,国外电力电子技术已经发展到以IGBT为代表的第三代,并向智能电力电子时展,我国现在仍处于以晶闸管为代表的第二代。国内电力电子市场品种满足率仅35%,新产品市场基本上被国外产品占领。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是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新一代自动化仪表系统,已成为世界范围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是当代工业自动化的主要标志。我国仍处于由模拟式仪表系统向数字式仪表系统过渡的模数混合式仪表系统阶段,水平落后10~15年,因此在低技术产品市场上还占有80%左右份额,但在高技术产品市场的占有率不到60%,新产品市场几乎全为国外产品占领。

  因此,抓住当前时机在2~3年内以IGBT,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和自动测试系统为突破,攻克重点技术和产品,并实现产业化。这一领域重点发展:

  研制新一代双极晶体管IGBT、高品质大电流IGBT等大功率晶闸管制造技术,并开发变频调速装置、逆变开关电源、大容量整滤源等的工程应用。

  研制开发变送、执行、配套等类现场总线仪表。产品产业化技术开发、并开展示范工程的应用研究。

  开发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的基础产品,形成适度规模,同时建立用于机电产品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典型自动测试系统,做好示范和推广应用。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一种企业管理的思想,强调对企业的内部甚至外部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益。ERP思想在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下的表现及应用,必然是不一样的。这也正是公认的管理优秀,EPR应用成功的企业中,没有任何两家的管理模式完全一样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国内EPR厂商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个市场信号,一时间群雄逐鹿,战火纷扬。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无论是流程式还是离散式的制造业,是单件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少品种重复生产还是标准产品大量生产的制造,制造业内部管理都可能遇到以下一些问题:如企业可能拥有卓越的销售人员推销产品,但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却没有办法如期交货,车间管理人员则抱怨说采购部门没有及时供应他们所需要的原料;实际上,采购部门的效率过高,仓库里囤积的某些材料10年都用不完,仓库库位饱和,资金周转很慢;许多公司要用6~13个星期的时间,才能计算出所需要得物料量,所以订货周期只能为6~13个星期;订货单和采购单上的日期和缺料单上的日期都不相同,没有一个是肯定的;财务部门不信赖仓库部门的数据,不以它来计算制造成本……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使众多的企业采用了ERP系统来管理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加剧,使企业采用战略成本管理来获取成本领先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下面,主要从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一下机械加工企业如何实施ERP。

  2机械加工企业的共同特点分析机械加工企业以离散为主、流程为辅、装配为重点,具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2.1从不同行业发展来看,机械制造行业的产品发展速度较为稳定,产品更新换代较慢,但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获取市场,机械制造企业不得不缩短生产周期,或大批量生产的生产方式。

  2.2生产计划的制订与生产任务的管理任务繁重,机械制造企业主要从事单件、小批量生产,产品的工艺过程经常变更,且由于主要是按订单组织生产,很难预测订单在什么时候到来,因此,对采购和生产车间的计划就需要很好的生产计划系统。

  2.3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机械制造业企业主要是离散加工,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很大程度以来于工人的技术水平,自动化仅处在单元级,如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等。

  2.4机械制造业生产设备的布置一般是按照工艺进行布置的,每个产品的工艺过程都可能不一样,而且,可以进行同一种加工工艺的机床有多台,因此,需要对所加工的物料进行调度,并且中间品需要进行搬运。

  基于机械加工行业的共有特性,ERP开发商和企业的领导层必须对所有的特点进行彻底的分析和全面的考虑,最终寻求一种尽量适合企业的ERP。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考虑:

  3.1选择成熟稳定的ERP产品。这样做是因为成熟稳定的ERP已经在最起码上百家企业得到过实施,系统的通用性和完整性比较强。尤其选用在同行业企业中已经应用比较广泛的系统,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实施的风险,提高成功率。

  3.2所选择的ERP系统,是否能很好地处理生产、计划、排产、库存以及物流控制方面的管理平衡能力,因为能否让整个生产过程在这几个步骤中走好,走顺,对于制造行业来说非常重要。3.3由于使用者的IT基础相对薄弱,所以也就要求制造业所选择的ERP系统易学易用,使IT能力不是很强的业务人员在经过了简单的培训之后,就能立即上手。

  ERP选型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企业内部实施。实施是一个极其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因为,实施的成败最终决定着ERP效益的充分发挥,例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近千家企业购买了MRP-II/ERP软件,而在所有的ERP系统应用中,存在三种情况:按期按预算成功实施系统集成的只占10%~20%;没有实现系统集成或实现部门集成的只有30%~40%;而失败的却占50%。并且在实施成功的10%~20%中大多为外资企业,由此可见,企业的ERP项目只有在一定科学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够成功实现企业的应用目标。

  4.1项目的前期工作(软件安装之前的阶段)。其工作主要包括:领导层培训及ERP原理的培训———主要的培训对象是企业高层领导及今后ERP项目组人员,使他们掌握ERP的基本原理和管理思想。这是ERP系统应用成功的思想基础。因为只有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及员工才是真正的使用者,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只有他们理解了ERP,才能更有效率的运用ERP。

  4.2实施准备阶段(包括数据和各种参数的准备和设置)。在准备阶段中,需要做的工作有:1)项目组织———ERP的实施是一个大型系统工程,需要组织上的保证,如果项目的组成人选不当、协调配合不好,将会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周期和成败。2)数据准备———在运行ERP系统之前,应准备和录入一系列基础数据,这些数据是在与运用系统之前没有或未明确规定的,故需要做大量分析研究,包括一些产品、工艺、库存等信息,还包括了一些参数的设置,如系统安装调试所需信息、财务信息,需求信息等。这也是量最大,最困难的工作,尤其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可用性。这是项根本性的工作。3)系统安装调试———在人员、基础数据已经准备好的基础上,可将系统安装到企业中来,并进行一些列的调试。4)软件原型测试———这是对软件功能的原型测试,也称计算机模拟,由于ERP系统是信息集成系统,所以在测试时,应当是全系统的测试,各个部门的人员都应同时参与,这样才能理解各个数据、功能和流程之间相互的集成关系,找出不足的方面,提出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方案,接下来进行用户化二次开发。

  4.3模拟运行及用户化。其目标和相关的任务:1)模拟运行及用户化———在基本掌握软件功能的基础上,选择代表产品,将各种必要的数据录入系统,带着企业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组织项目小组进行实战型模拟,提出解决方案;2)制订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测试和模拟运行之后,针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项目小组会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就要将与之对应的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初步制订出来,并在以后的时间中不断完善;3)验收———在完成必要的用户化工作。进入现场运行之前,还要经过企业最好领导的审批和验收通过,以确保ERP的实施质量。

  包括建立机械工程数据库;开发动态分析和动强度设计技术;CAD应用技术和局部集成的接口技术、网络技术及建库技术;并行工程技术、动态仿真技术、快速原型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技术、反求工程设计技术。

  重点开发可靠性工程管理技术、产品和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失效分析技术、可靠性实验评定、运行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

  包括熔炼自动化、利用炉废气预热和除尘等铸造清洁生产技术;高效燃气无氧化加热、温锻塑性成形等锻造清洁生产技术;切割及焊接清洁生产技术;可控气氛多用炉、连续炉和真空热处理炉等热处理清洁生产技术;电镀、涂装等表面处理清洁技术。

  重点开发以实模精密成形、刚型、准刚型精密成形、高紧实度造型(芯)等精密铸造技术;精密模锻、辊锻、热轧、热挤压多向分模锻造、热镦锻等精密热塑性成形技术;冷温挤、冷挤、冷轧、超塑性等温成形、冷精整及复合成形等机械构件精密焊接与切割技术。

  包括少无污染、高效、高性能的表面功能覆层技术与装备;重大工程装备表面功能覆层制备技术;高能束表面覆层制备及应用技术;新型复合表面处理技术;表面功能材料及涂层技术。

  重点开发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新一代数控系统;车削中心、加工中心、数控磨床、数控锻压机床、电加工机床、数控重型机床等六类主机配套的数控系统。

  研究开发工业过程自动化的管理控制集成技术;工业通讯网络和现场总线协议的开放式自动化系统。

  开发点焊、弧焊、装配、搬运、喷漆五大类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传动机制、伺服驱动、传感控制及系统成套的设计和制造及工程应用技术。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柔性自动化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自动化单元和部分集成控制技术,开发车间级自动化系统和FMC·P-FMS、FMS三个层次典型柔性加工设备。

  开发面向中小企业的综合自动化单元技术和系统;以GT原理为主线的车间级、单元级自动化成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产品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系统;单元技术间的集成技术;质量控制技术。

  研究开发力敏、磁敏、热敏、光敏、气敏、湿敏等类传感器、工程传感测量系统及基础共性技术。

  开发VXI总线串行总线三类自动测试系统,VXI总线结构的电机、发动机、工业泵、印刷板产品自动测试系统;GPIB总线结构的环保自动测试系统;RS485串行总线结构的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分析仪器和智能数字采集系统。

  研究开发新型高频、大中功率变频装置和电源、谐波抑制和无功补偿技术、新型IGBT器件生产技术,以及为重点工程配套的电力电子器件、电力半导体应用装置。

  以高效超精密加工车床、CNC型超精密复合加工机床、超精密平面和外圆磨床为重点,开发超精加工技术及应用工程,带动开发出一批精密、超精密的基础功能元器件,如超精密主轴轴系、超精密的伺服进给系统、超精密的测量系统和误差自动补偿系统等。

  开发光加工应用技术、千瓦级二维激光切割技术;激光加工机配套设备及元件;多维激光加工机及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大型复杂零件激光表面处理工艺和汽车发动机缸体激光热处理生产线、高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生产及应用技术

  开发轴承、密封件、模具等机械基础件用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电力设备、石化设备等重大装备的自动化仪表材料和专用功能材料及应用技术;汽车工业用精细陶瓷、专用功能材料、工程塑料、新型复合材料及应用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精密生产技术、虚拟制造技术、企业级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和设计、制造、质量、销售等方面的有限集成技术;资源管理信息库;并行工程技术、信息交换和接口通讯技术。

  重点开发国民经济重大工程成套装备的总体设计、大型构件加工、系统优化、参数匹配、在线监控、故障诊断、综合管理及系统可靠性等关键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烟气脱硫脱硝和除尘、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等成套设备和技术;电子辐射照氨法处理工艺;厌氧生物法处理模块化技术;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技术。

  研究开发风机、泵、电焊机等量大面广产品的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发电设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超临界技术、循环流化床和加压流化床技术、抽水蓄能技术;余热余压利用技术;高效、节能和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和控制技术。

  造型设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小型机与工作站计算机辅助造型系统、工作站及超级微机辅助工业造型设计系统软件。已在10多个企业应用,效果显着,在机床行业有重要推广价值。

  “单仓库多用户”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刘安宇 张仰森 李媛丽 (25)

  Navier-Stokes方程一类简单的两层稳定化方法王爱文 黄静静 (33)

  MiroSot机器人足球视觉系统图象畸变的几何校正吴佩杰 张奇志 (49)

  基于连续故障模型的不确定线性系统的鲁棒容错H∞控制刘兴业 刘志东 (68)

  “单仓库多用户”自动化立体仓库管理系统的设计刘安宇 张仰森 李媛丽 (25)

  Navier-Stokes方程一类简单的两层稳定化方法王爱文 黄静静 (33)

  MiroSot机器人足球视觉系统图象畸变的几何校正吴佩杰 张奇志 (49)

  基于连续故障模型的不确定线性系统的鲁棒容错H∞控制刘兴业 刘志东 (68)

  旋转载体用硅微机械陀螺的相位研究徐晓松 范京 刘海林 肖健明 张福学 (1)

  关于旋转载体用硅微机械陀螺信号研究肖健明 范京 刘海林 徐晓松 张福学 (5)

  微机械气流式水平姿态传感器建模技巧及计算刘玉洁 朴林华 宋佳 李言杰 张福学 (1)

  无驱动结构硅微机械陀螺的信号处理刘海林 徐晓松 肖健明 张福学 (11)

  微机械气流式全方位姿态传感器的建模及计算宋佳 朴林华 刘玉洁 李言杰 (21)

  基于Portlet框架的教学网格门户的设计与实现刘梅彦 杨根兴 周长胜 (42)

  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例穆婕 栾忠权 阎为民 闫健 (76)

  分层介质中电磁波传播的材料及反射系数的研究鲍文娟 王金良 金硕 陈子瑜 (5)

  基于LabVIEW的数据存储及报表设计方法谷玉海 张桂彬 胡宪能 (9)

  基于DEWETRON的汽车操纵稳定性数据采集技术张曦 王国权 龚国庆 (43)

  远程网络的大型烟机故障诊断与预测系统设计孙俊海 徐小力 王民 吴国新 (1)

  多约束条件在薄膜充气天线面形测量中的应用王君 吕乃光 邓文怡 董明利 (13)

  全自动测色仪系统误差分析及技术改造张桂彬 谷玉海 童亮 胡宪能 (28)

  USB总线的双光栅单色仪控制系统设计谷玉海 徐小力 胡宪能 张桂彬 (35)

  一种新型的Web应用框架的研究和应用刘梅彦 周长胜 杨根兴 张良 (39)

  雷电多参量快速大容量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李伏琼 田杨萌 郄秀书 房广洋 (10)

  LabWindows/CVI平台下数据共享技术研究李改利 王红军 赵建辉 (20)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研究综述李雁玲 张超颖 张树峰 周小伟 (55)

 备案号: